當地時間7月18日15時30分,隨著一套1070米的錨系從大洋深處回到船上,“海洋六號”歷時兩天半完成大洋32航次6套錨系的全部回收任務。
回收錨系
據首席科學家劉方蘭介紹,回收6套錨系并新布放5套錨系是大洋32航次第一航段海山區(qū)環(huán)境調查任務的“重頭戲”。這次回收的6套錨系是2013年同期布放在采薇海山區(qū)西北部的,其中3長3短,最長的1070米,最短的18米。這6套錨系通過一年期間深?!爸凳亍?,采用單點海流計、沉積物捕獲器、溫鹽深測量儀和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等設備獲取不同深度的海洋環(huán)境數據、水樣和生物樣品。同期,“海洋六號”新布放了1套短錨系,還將在采薇海山區(qū)東南部和多金屬結核合同區(qū)布放4套錨系。這也是履行富鈷結殼勘探合同義務,開展海山區(qū)環(huán)境監(jiān)測與基線調查的重要內容。
回收錨系后的喜悅
由于錨系收放要求在海況較好、天氣晴朗的白天進行,而且操作風險高、難度大,“海洋六號”臨時黨委高度重視這6套錨系能否完整、安全地回收,成立了專門工作組,并通過組織學習討論形成一套安全可靠的作業(yè)流程。由于準備充分,協作密切,整個錨系回收與布放進展非常順利。
錨系上的大浮球上船了
6套錨系收回后,科考隊員對其相關設備進行數據采集和電池更換等現場處理,并將沉積物捕獲器收集的樣品固定保存以便帶回海洋生態(tài)與環(huán)境實驗室進行下一步分析。這些觀測和分析資料將使深海海山立體觀測系統(tǒng)更為完善。(特派記者 毛志紅)